学习力提高,在进行30分钟阅读一本书之前

思维预设知道如何挑选好书,准备好提高效率的工具,只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,但砍柴这个动作却是不能省略的。因此阅读时如何思维就成了决定学习效果的最终因素,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在具体阅读一本书时,应该带着那些思维预设,以及如何让自己永远如饥似渴的持续学习。1阅读制胜阅读制胜很容易就成为一门成功学,以至于大家都在比拼阅读的数量,似乎一年读书几百本就是成功了。倘若把读书本身当作是成功的话,那就有失偏颇了。阅读更多的作用是揭开思维上的枷锁,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解锁更多的工具箱。从这点上来看,虽然阅读本身不能直接带来成功,但阅读是能够增进我们成功的可能性的。那么如何阅读、阅读那些内容就很重要了。其实除了美食类知识的书籍以外,其他几类的书都可以读的很快。但这个很快不是线性的从头到尾翻一遍这样的快,是有严格的步骤来执行。提供一个30分钟阅读一本书的具体方法,实际上是要在30分钟内把一本书过三遍。在进行真正的30分钟阅读一本书之前,心态的转变是很重要的。这个前文就已经提及,我们学习是要按需索取,不是完全拷贝,换成极端的说法就是知识面前我们是国王而不是奴隶。大部分爱书的人书架上都会有一堆的未读完或未读的书,不仅占据着书架的空间,也占用着我们的注意力空间,让我们总觉得这好几本书还没看完呢,等看完再进行下一本书吧。结果就是下一本书迟迟到来不了。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书读完呢?根本没有必要嘛。我从小读书就很快,但是我爸爸就一直叮嘱我看书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,这还不算,有时候还要我默读出来,实际上我也是嘴上念念,根本进不到大脑里,因为默读的速度实在太慢了,大脑根本无法适应这种节奏,如果谁的大脑能够使适应默读的速度,那么就可以称他一声郭靖大侠了。同样的,一本书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案例、故事,这些是为了辅证主要论点的,这当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概念的,但同时也将整体的逻辑框架拆散了。如果我们逐字阅读的话,因为大脑前摄效应和后摄效应的存在,干货与干货在认知感觉中隔的比较远,不容易联系在一起。因此我们在消灭一本书之前,首先要做的便是找到这本书核心观点,这个通常可以在序,前言和后跋以及目录中了解到。这部分可以控制在5分钟以内。找核心观点,不仅仅是为以后的几个阅读步骤打基础,同时也是在甄别这本书对自己而言是否值得阅读。如果经过这5分钟的甄别,对本书没什么兴趣,就果断的扔下吧。第二个步骤是找基本框架,大概也需要5分钟。绝大部分的书都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结构框架,少部分如《清醒思考的艺术》这样的书,每一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主题,这些主题之间也没有更高层次的框架把他们整合在一起,这样的书就只能对每个章节进行最核心观念的概括了。因此,第二步骤的大部分时间其实在目录页上,通过目录的索引,找到这本书最最基础的框架,跟着这几个框架方向,找到每个方向上的最核心的一句话,就是第二步骤的任务。找到一本书基础框架的核心观点之后,就要重复对基础框架中的大方向找小基础框架了,这就是阅读的第三个步骤:捞干货,大约需要15分钟。捞干货的时候要切记,不是拷贝,是整合。整合的最大特点就是带有目的性。只索取对我们有用和感兴趣的。前面两个步骤的目的相当于盗贼踩盘,摸清了进出的路线以及宝藏所在地点,第三个步骤就直奔主题,探囊取物了。第四个步骤是整理,大约需要五分钟。这个步骤的目的有两个:首先是检验记忆和整合的程度,只有能够写出来或者讲出来,才算是进入的深度学习的门坎了。其次是留下下次复习的快捷通道,不然随着记忆的模糊,下次复习的时候,还要再次重复前面三步骤,有了整理之后的线索,就可以直接按照第四步骤然后第三步骤的顺序来复习了。30分钟阅读一本书只是一个概略,重要的是打破线性的阅读模式,采用立体螺旋的学习方法,提高效率。2跳出舒适区30分钟阅读一本书,看起来很美好,激励性很强,可是如果就这样一鼓作气的去阅读,难免再而衰三而竭。这就涉及到书籍的分类。不过这次不是从知识本身去分类,而是从阅读者知识结构去划分。爱迪生小时候在底特律图书馆看书,原本的计划是挨着顺序把所有的图书看完,可最终发现,阅读了太多不相干的内容,也阅读了太多重复的内容,这才领悟到,在阅读的时候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标是十分重要的。那么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维度来划分书籍,才能让所阅读的书籍对我们的效用最大化呢?我们可以借鉴认知的四个层次来划分,也就是:不知道自己不知道;知道自己不知道;知道自己知道;不知道自己知道。首先是舒适区(知道自己知道):这是自己最擅长的地方,也是最专业的地方,平常我们所做的事情、所解决的问题大多数从这个区域调取技能的,这也是我们在自己的简历中自信的填在“擅长”这一栏的能力,也是所有身份标签的底气所在。其次是学习区(知道自己不知道):这部分是我们重要阅读提高的,这是我们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。在大学的时候,我的老师给我一个忠告:广泛的阅读吧,虽然你现在还不知道你将来需要什么知识,但我希望你能够在需要的时候,知道到去哪里寻找这些知识。学习区是建立在舒适区之上的,就像是打游戏中的地图,学习区是还没解锁的区域,但我们可以通过仔细的研究舒适区的地图,在大脑中模拟出学习区的地图。再次是宝藏区(不知道自己知道):一个人的知识总量大致可以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,显性知道大多属于舒适区,隐形知识却更可能属于宝藏区,因为隐性知识大多和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相关联,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很难表现和被识别。但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往往是有限的,并不能完全发挥我们的潜能,只有真正去做了,我们才会恍然发觉,原来我也能做到。最后是盲区(不知道自己不知道):盲区是不可避免的,每个人都存在着盲区,即便是社会总体智慧都存在边界,边界以外的就是社会总智慧的盲区。突破盲区是没办法计划性进行的,今天突破多少,明天突破多少,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盲区在哪里,也不知道盲区内的地形如何,又怎么去规划呢?那么又如何感知盲区呢?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好奇心,永远不要把“不”作为第一反应,保持开放的心灵,随时接受新的思想。这很难,但很有必要。通过从知识本身的食物划分法和学习者本身认知层次的立体划分,我们就可以将主食类知识、美食类知识、果蔬类知识、甜食类知识和舒适区、学习区、宝藏区、盲区结合起来进行排列组合,然后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中填下自己的探索成果和计划。原则就是“扩大舒适区,占领学习区,挖掘宝藏区,正视盲区”。到了这个阶段,一般人会有这样的疑惑:我学这么多,能记得住吗?能问出这个问题,说明其实前文的内容你还没有懂。首先,我们从来没有强调记忆这回事,因为我们要的是转译、整合,而不是拷贝。其次,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大脑里的信息总量,而是为来带来改变。所以面对知识的时候,一定要敢于取舍,再好的体系都是别人的,再完美的体系我都要打碎了再组合进自己的体系,不适合自己的和已经拥有替代方案的,就要大胆得舍去,但要如果这部分是我们的盲区又另当别论了。第三,我们的学习是立体的,不仅是一本书内立体,而是在整个知识体系内立体,相互验证,循环往前,如此多遍的重复与应用又怎么会记不住呢?除非你所说的记不住其实指的是不能过目不忘。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1xbbk.net/jwbls/6756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
    冀ICP备19027023号-7